WebSphere Extended Deployment 利用原則導向目標來達到效能良好又健全的目標環境。作業原則是由服務原則和性能原則組成。服務原則能夠依據應用程式認知的重要性層次和目標值來區別應用程式。 性能原則可識別要監視的狀況並提供能力來處理這些狀況,以確保健全的應用程式伺服器環境。
WebSphere Extended Deployment 能夠依據應用程式認知的重要性層次和目標值來區別應用程式。目標分為幾個種類。 一個目標可以有 0、1 或 2 個相關的目標值,這些目標值可以有相關的重要性。 這個功能需要一個可供管理者定義這些屬性的機制。在 Extended Deployment 中,這個機制就是服務原則。 作業原則是服務原則的集合,它具有一個目標和交易類別的集合。每一個交易類別只屬於一個服務原則。 應用程式 URI 利用工作類別對映到服務原則。 工作類別對映到特定的交易類別,因此知道要遵循哪一個服務原則商業目標。您可以將規則條件新增至工作類別,以依據更特定的準則來進一步分類其工作量。
不同的服務原則可以有不同種類的目標。任意目標不具相關值或重要性。 平均回應時間目標具有相關的回應時間臨界值和重要性,而回應時間百分位目標具有兩個相關值(百分比和時間)和重要性。 佇列時間目標適用於長時間執行的應用程式。
服務原則被指定對指定的通訊量條件有效的回應時間、通訊量或 使用率目標。由自主要求流程管理程式、動態工作流程管理程式和位置應用程式所執行的效能管理,達到效能結果的已定義平衡。 非任意流程之間的已定義平衡之達成,是讓工作流程全部低於臨界值同一個相對數量(以臨界值 的分數表示),或是超出臨界值一個相對數量(與 100 – 重要性呈反比例)。任意流程則獲得最小配置。
效能目標策略需要監視功能,供自主管理程式判斷 指定的效能目標是否適合,並且需要報告功能,以在需要進行變更時通知供應模組。此外,若要解決無法滿足所有效能目標的情 況,您可以對每一個效能目標指定一個商業值。管理者必須徹底瞭解部署的應用程式,才能建立實際可行的效能目標。
性能原則與服務原則的運作方式幾近相同,唯一不同的是性 能原則對應用程式伺服器提供的是性能目標。性能原則條件有四種。 這些原則條件與記憶體用量過多(表示記憶體洩漏)、回應時間過多(表示伺服器當機)、伺服 器執行的工作量以及伺服器存在期間相關。性能原則目標可以是單一伺服器、叢集中的所有伺服器或 Cell 中的所有伺服器。 此外,多項性質原則可同時監視一部伺服器。在具備一組搜尋條件之後, WebSphere Extended Deployment 可監視動態叢集、應用程式伺服器和叢集,直到偵測到問題並採取動作為止。
如需性能原則概念的相關資訊,請參閱性能管理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