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需工件(按重要性排序)
|
里程碑处的状态
|
原型
|
已创建一个或更多可执行体系结构原型,以探索关键功能和在体系结构方面重要的场景。请参阅以下有关原型设计的作用的说明。
|
风险列表
|
已更新并复审。新的风险可能在本质上是体系结构方面的,主要与非功能需求的处理有关。
|
开发流程
|
已根据先前的项目经验优化了开发流程(包括所有特定于项目的指南和模板),且开发流程的定义足以使构造阶段能够继续。
|
开发基础结构
|
构造的开发环境已就位,包括用于流程的所有工具和自动化支持。
|
软件体系结构文档
|
编写完成并设立了基线,如果系统是分布式的或必须处理并行问题,则包括体系结构方面非常重要的用例的详细说明(用例视图)、关键机制和设计元素的确定(逻辑视图)以及流程视图和部署视图(请参阅工作产品:部署模型)的定义。
|
设计模型(和所有组成工件)
|
已定义并构建基线。已定义在体系结构方面重要的场景的设计用例实现并且已将所需行为分配至适当的设计元素。已确定组件并充分理解关于“自制/购买/重用”的决策,以有信心地确定构造阶段成本和进度安排。对照主要场景集成和评估选定的体系结构组件。从这些活动中得到的经验教训将导致重新设计体系结构,考虑可选的设计或重新考虑需求。
|
数据模型
|
已定义并构建基线。已定义并复审主要数据模型元素(例如,重要实体、关系和表等)。
|
实施模型(和所有组成工件,包括实施元素)
|
已创建初始结构并创建主要组件原型。
|
远景
|
根据该阶段获得的新信息得到优化,建立对驱动体系结构和计划决策的最关键用例的可靠理解。
|
软件开发计划
|
得到更新和扩展以涵盖构造和移交阶段。
|
迭代计划
|
已完成并复审构造阶段的迭代计划。
|
用例模型(参与者,用例)
|
用例模型(大约完成了 80%)- 已在用例模型调查中确定了所有用例,确定了所有参与者并编写了大部分用例描述(需求捕获)。
|
补充规范
|
已记录并复审补充需求,这些需求捕获非功能需求。
|
测试套件(“冒烟测试”)
|
实施并执行测试以验证精化阶段创建的每个可执行发行版的工作版本的稳定性。
|
测试自动化体系结构
|
各种机制和关键软件元素的已建立基线的组装,这些机制和元素体现测试自动化软件系统的基本特征。
|
可选工件
|
里程碑处的状态
|
业务案例
|
如果体系结构调查揭示了要更改基本项目假设的问题,则进行更新。
|
分析模型
|
可作为正式工件进行开发;通常不会正式进行维护,而演化为设计模型的早期版本。
|
用户支持材料
|
用户手册和其他培训材料。基于用例的初稿。如果系统具有大量用户界面方面的内容,则可能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