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需要将用户界面设计展示给除用户界面设计员之外的其他人,就应创建用户界面原型。该原型应与主窗口和辅助窗口的外观及行为比较接近。通过这些初始的用户界面原型,您就开始建立系统用户界面的思维模型。
注意,不应注重于完成可执行原型的良好源代码结构和模块化;相反,应注重于创建一次性原型,该原型对用户界面的重要方面进行可视化并提供它的一些重要用户操作/行为。另外,当设计原型并将它展示给其他人时,该原型很可能会几次更改,这些更改常常会制作成廉价的补丁。结果,原型的源代码通常价值很有限,并且在将要实施真实用户界面时不会“演进”。
一般而言,实施原型比实施真实用户界面更加便宜。以下是用户界面的原型和真实实施之间的一些差异:
-
原型不需要支持所有需求场景(例如,用例)。 相反,原型仅支持少量场景和对其排定优先次序。在随后的迭代中,可能扩展该原型,逐渐扩大场景覆盖范围和加强体系结构执行。
-
主窗口通常是要实施的最复杂组件;如果您制作的高级用户界面真正利用了可视化潜能,则可能难以找到现成的组件。您通常可以使用原始组件(例如按钮、切换按钮或选项按钮)来近似模拟用户界面对于某一组数据的样子,而不是实施新组件。如果可能,使用几个原型显示多组数据,以包括平均值和对象容量。
-
模拟或忽略窗口上对于实施很重要的所有用户操作。
-
模拟或忽略系统的内部构成,例如业务逻辑、辅助存储器、多进程以及与其他系统的交互。
|